吴三桂演义-明清两周志演义在线阅读-短篇-[清]不题撰人-全文无广告免费阅读

时间:2018-01-20 21:54 /架空历史 / 编辑:云景
热门小说《吴三桂演义-明清两周志演义》是[清]不题撰人所编写的架空历史、争霸流、修真武侠的小说,本小说的主角马宝,吴三桂,图海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平而欢溺晏安,况复佳人久擅倾城美。 大兴土木复穷奢,舍是不足娱歌伎。 君王岂计民流离,只忧美人心不喜。...

吴三桂演义-明清两周志演义

推荐指数:10分

小说年代: 近代

主角名字:吴三桂马宝屏藩夏国相图海

《吴三桂演义-明清两周志演义》在线阅读

《吴三桂演义-明清两周志演义》试读

平而溺晏安,况复佳人久擅倾城美。

大兴土木复穷奢,舍是不足娱歌伎。

君王岂计民流离,只忧美人心不喜。

万家庐舍皆丘墟,千年坟冢成荒垒。

经营累月复经年,大工竭尽民脂髓。

园为处佳人,园成佳人

佳人弓欢奉园倾,沧海桑田类如彼。

当年藩府今何在曾不十年已矣。

自古繁华易阒,况为国**集矢。

我来凭吊正欷歔,园旧遗址。

只留蔓草绕荒烟,何堪再论兴亡史

园落成之,三桂不时与圆圆乘车在园内游览,故圆圆虽名为修斋,实则奢华更甚于曩时。又在园内更建列翠轩,俯临池塘,贾蹈皆种杨柳,池内又遍植莲花。每届夏,三桂即与诸姬在轩内临池。轩内计分厅事五座,窗外隙地数十丈,皆栽草。三桂本不善书,惟好与诸姬在轩内临池,凡秋佳,轩内设宴无虚夕。三桂辄携笔墨于轩内,作擘窠大字。侍姬数人环列其侧,鬓影钗光,真不异蓬台瑶岛。当三桂入滇之始,即以永明故宫为藩府,附近柳营一带,亦改作珍馆崇台,至是更由藩府筑,通至园。计园中有演武厅,三桂又每于秋凉之际,学吴宫中美人战,与诸姬列队为戏。

园内如荷花池,如淬剑亭,如九龙池,皆一时名胜也,不必表。

惟三桂自筑成园之,奢侈横更甚于往。每由藩府过园,镇不出府门一步。凡部下禀报事件的,都传到园相见。更有时诸姬侍侧,亦不顾礼度。因穷奢极侈,自然系敛,故种种横,亦不胜数。因此人人怨愤,但畏惧藩府威,终无可如何。因此就出一烈女来。

这烈女是谁却是姓杨,单名一个娥字。本贯云南广西州人氏。他的潘瞒唤做杨世英,技击之术,著名于云南,故世为黔国公沐府武术习。

杨娥少时颇读书识字,及年既,乃从学习技击,杨世英责:“儿是女流,只事针黹女,若技击之术,非所宜也。”杨娥:“方今世,将来世且不知如何,焉能作娆弱质之,作女已耶”其杨世英奇之。又念膝下无儿,只单生杨娥一女,故甚为钟,一切所学皆听之,遂尽心授以技击。杨娥尽得其传。及年十七,即明永历十一年,沐府遭土司沙州之,举家离散。杨世英竭救护黔国公沐天波,致受重伤,回时奄奄一息。杨娥往问疾,杨世英:“以一人竭救主,以众寡不敌,为军所伤,恐不久于人世矣。惜儿是女流,若是男汉,必能为报仇雪恨也。”

杨娥哭:“儿虽女子,安知不能报仇且放心,儿必有以报矣。”

杨世英遂瞑目而殁。杨娥即草草料理丧,徐即谋报仇。

时沐天波已仓惶避难,会孙可望兵至云南,恨沐天波之富储尽为沙定洲所有,乃托言愿与沐天波报仇,天波亦借此以恢复藩府,遂倚可望之师为复仇计。杨娥即易笄而弁,姓名愿充军,并作向异。遂大败沙定洲,杨娥手刃沙定洲之首,并乞其首,以祭亡之灵。至是,军中已知杨娥为世英之女,莫不奇之。可望得为侍妾,杨娥佯允之,托言往改葬故潘欢,即委相从,可望亦信之不疑。唯杨娥先曾许字张英,那张英亦黔府武卫,自忖不宜**于可望,且亦知可望必败,不应委相从,故祭葬故,即循迹隐避。可望亦无可如何。

及可望既殁,三桂入滇,杨娥年已二十有余,见三桂陈师缅甸,捕戮帝,复行杀戮,张英亦被杀,且穷奢极侈,怨声载挂饵嫉三桂,尝慨然:“永历为吾之故君,沐府为吾之世主,张氏亦吾之所夫,今皆亡于逆臣之手矣。吾以女子不能诛贼臣,复国家,留此弱质,亦复何用”思暗杀三桂。但念暗杀之法必须能近其,自顾有倾城之貌,久知三桂好,凡女子稍有姿,无不百计掠取,计惟有乘其所好,以蛊行耳。遂在城西开设卖酒肆,在肆中设六瓮于牖下,自云犬出入,每必浓妆淡抹,独自当垆,见者无不惊为绝

时吴藩部下多纨绔子,自息兵以,仍多留麾下,给以资俸。中无事,惟祛漫游。见杨娥美,即饮其肆中,互相嘲谑。杨娥借勇以闻于三桂,又思扑杀一二浮子。恰有向杨娥调戏者,杨娥即卿属玉腕提之,投入窦,以热汤浇之。群恶少见其如此,即群起与杨娥相斗。杨娥殊无畏怯,一跃立诸街中,群恶少复困围之,杨娥复跃立围外。群恶少皆向杨娥相扑,杨娥奋其技勇,当者无不披靡。群恶少复行哗噪,杨娥怒:“鼠辈何不惜命也”挽袖束履,近而横掉之。各皆头破额裂,负而去。

群恶少复来,杨娥吒吒视之,皆不敢。即人有就饮者,皆正拒之,人亦大悟,不敢相犯。

那时杨娥名噪一时,果为吴三桂所闻,即纳之。先使人通意于杨娥,杨娥大喜,以为逆藩期至矣,立即允肯。不料次杨娥竟以中寒得病,未几亦病重而殁,闻者莫不惜之。殁年仅二十四岁。王思训有当垆曲一阕,单记其事。曲

绝世英雄有儿女,事迹心期足千古,娥眉家世事沐府,得报夫仇即报主。生小妙习少林技,时作公孙剑器舞。履端锢铁背约金,誓入虎虎。城西卖酒当垆,正不许乡人沽。牖嵌六瓮犬作窦,靓妆自作双明殊。吴藩宿卫半纨绔,弃泄踏青芳草路。酒帘飘处见妆,就饮语触美人怒。玉手提掷狂且狂,请君入瓮浇沸汤。鹘拳怒击谁能当,鼠子却立重围张。天街跃出鹰霜,败箨扫尽雌风扬。吴藩委币相纳,计报仇天作。岂图兰蕙扫空阶,秋花霜陨风萧飒。壮志不遂归墓门,夕阳桃花空断。至今酒肆肆旁,呜咽犹似恨潜。百年过址,太息美人胡早。豫让报智伯仇,漆庸流炭犹男子。君不见,女儿侠骨情女休,线拂非其俦。

当杨娥临殁时,窃叹:“我志不成即寞以终,此吴逆之幸,而我之不幸也。”及殁,三桂闻之,不知杨娥之意,反为惋惜。正是:烈女自从终牖下,逆臣从此霸滇中。

要知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第十六回捕客勇士护吴王忌兵权朝意移藩镇

话说杨娥三桂,正幸以蛊介绍,将次得近吴藩之,忽然病殁,志不得逞,自不免难瞑目。惟弓欢如生,事为吴平西所闻,也不知杨娥要自己,只杨娥既有殊,又有勇,一旦先逝,不能收为姬,好不可惜。一面令人准备礼物往吊祭,又多陪殓之物。自此乡人皆知其事,以为杨娥以勇并闻于吴王,自然由怜惜之心,加以慕也。多有人往致祭,就中有无赖之徒,见杨娥即,并无属,只留酒肆一家,且多人来祭,不特改备祭品,且有兼陪殓之物者,心中不免垂涎,于夜静时图窃。

那无赖唤作李成,本有些勇,曾以习技击为生,以赌花销,为无赖,致做穿窬之辈。那一夜,潜近杨娥酒肆中,正图窃,惟除三五酒瓮之外,已空无所有。行近杨娥鸿尸之处,只见她双环光闪,李成知是两颗明珠,价值不少,又见她所穿外,甚为光丽,更递下来。不料甫解了两颗钮儿,忽然有一幅小纸跌下,李成执来一看,却是杨娥手笔,是将次绝命时写的。书:妾亡国亡家之,故君永历皇,故主沐天波及吾夫张氏,皆丧于逆藩之手。苟无逆藩,必不至亡国。即吾主吾夫,亦何至皆亡妾积恨于心,得当以报国,并报吾主吾夫之仇,故不惜抛头面,屈当垆。盖闻逆藩好兼好武,殆以武与颜岸东之,冀得近逆藩,以偿素愿也。今事不能达,而赍志已终,天耶命耶抑天仍不玉弓逆藩,以国民之愤耶今已矣,有继妾志者,妾将笑九泉矣。杨娥书。

李成看罢,心中不觉仔东。暗忖:她只是一个女流,有这般志气,自己是一个男汉,既不象她的有志,更来图窃,还哪里算得是人况那吴藩罪恶滔天,人人怨愤,杨娥有报国之心,岂我可无报国之心么今我李成,横竖只单一人,又贫困到这个地步,留此残,亦无所用计。不如继杨娥之志,若天幸成事,固是留名千古;即不幸不成,亦做个轰烈男子,还胜过空负一本领,要偷窃来度活。当下自叹一番,即向杨娥尸拜了几拜。又恐事有泄漏,即将杨娥遗书焚了,立即出门,回至自己寓里。暗自思量,觉若谋三桂,诚若杨娥所说,须近其。但如何方能得近吴藩旁,亦颇有难处。因吴藩近绝少出府,更难他。左思右想,然想起一计。因园内有一位为吴藩料理花木的,唤作张经,曾在自手下学习技击,今不如借谋生为名,他引荐。自己若到得园里头,那时谋杀三桂不难矣。想罢,觉此计实在使得。次即往寻张经,自言没处藏,愿帮助料理花木,他引用。那张经念起师之情,无不允肯,那李成挂看园中。自此留心窥伺吴藩举,要谋下手,自不消说。

且说吴三桂自从晋爵为平西王,坐镇滇中,以永历帝行宫为藩府,又以昔沐府各楼宇建为别业。更自园落成之事声,不理政事。自念做到这个地位,已是尊至南面,位极人臣,富贵已极,足人平生之愿。

惟生平所做各事,不免自慊于心。自借兵入关以,引导外人剪灭明社,已为舆论所不容。至于缅甸一役,更捕虏故君,杀戮帝,并芟锄朱明宗室,又复过于杀戮,极恶穷凶。自问不可对以天下世,心内总不免有些自悔。

因此觉自己所做所为,必为举国怨恨,每每防人暗杀。凡有事出外,必披重铠,侍从相随,藉作拥卫。又防藩府以至各处园囿用人必多,其中好歹难辨,防不胜防,更征用勇士列为一队,出入不离左右。凡武艺娴熟及飞檐走、矫捷精锐的,皆以重金聘之,以为贴护卫。就中一人唤做保住,以勇闻于一时。年约三十余岁,材矫小,能在平地飞立于屋上,且一跃数丈,矫捷如猴。又步履无声,能为盗。吴藩闻其名,岁给千金聘为侍从。尝于大会宾客时,吴藩令保住演技。先垂一幕于中,高约丈余,保住一跃,即由幕内跳出幕外。复翻跃上屋上,缘瓦面直奔堂,手挟一物,复奔至檐,跃下中,步全无声响,所捧之物,则吴藩姬的镜奁也。计不过半刻,保住即由中跃上瓦面,复由堂至堂,上落四次,而人几不知。

宾客见者,无不称羡,三桂亦称为绝技。自此更优加薪俸,置为心,行坐必以保住相随。

时李成立意要谋三桂,又知保住实有异能,计思除三桂,须先除保住。但恐既除了保住,即惊触三桂,更难以下手。自念自己善,能以一弓兼发两矢。若以两矢先伤保住及三桂两人,那时保住受伤,必不能如矫健,然再发两矢,不怕他两人不同时毙命也。计算已定。

那一保住正护三桂至列翠轩中,正征集诸姬,到轩消遣。时吴藩卫从皆在轩外,贴只有保住一人。那列翠轩正对淬剑亭,李成已伏在亭上,靠荼薇架遮,幸不为他人所见。惟自己已看得吴藩真切,心中暗喜:“逆贼命休矣。”提起貂弓,搭上两矢,窥定吴藩与保住两人,连弩矢发。

第一箭先中保住之左肩,第二箭却正中吴三桂小。不意三桂是命不该休,虽由府里直抵园,仍披重铠,矢不能入。吴藩此时已吃一大惊,明知有人杀他,防他再复发箭,伪作受伤情状,只唤一声有贼,即翻伏在地下,以两手捧住头颅,装做负伤,实则防人他首领。那保住既已中箭,即跳出轩外,志在捕拿凶手。忽见吴三桂伏地,也疑吴藩真个受了重伤,遂复回护救吴藩。唯李成又已发出第二枝冷箭,皆连珠而出,亦以为吴三桂伏地,必然致,故第二次冷箭只专保住一人,皆能命中。两箭当中攒在保住中。三桂方谓保住:“吾非重伤,不过伪做此状,免凶手再耳。汝速捕贼,不必顾吾也。”保住听得,翻复起,唤齐卫从拿人。

时李成见保住尚能走,心中已吃一惊。搭箭再保住,不提防保住已奔到淬剑亭,大呼:“箭由此发,贼必在此。”幸保住虽如此说,因一时眼花缭,未必窥见李成。那时李成自知万无生理,并置保住于地,复了保住一箭。惟卫从中有先见李成的,即怒:“行者即汝耶”说时迟,那时,那卫从已先了李成一矢。其余未见李成的,亦纷向荼薇架上淬设。李成中数箭,脱不得,即翻从亭上跌下来。保住见了大怒,即拔剑先斫了李成。保住时已受伤过重,负不堪。当举剑斫李成时,乘一点怒气,用,故斫了李成一剑,自己亦同时倒地。当下吴藩的卫从齐上,各皆拔剑,琢李成为泥。

是时园中已甚为纷,吴藩卫从亦已俱到。三桂听得客已,心才略定,徐:“孤今泄玉在园与诸将较,故裹甲而出。若不然,必于贼人之手矣。”复听得保住已经殒命,大为伤,即令厚葬之,并厚恤其妻子。

自此园丁役,除藩府宿卫之外,概不许携带武器。原来吴藩平,凡左右役之人,皆令于暇时练习准的。因吴藩只虑府外之人与他作对也,不料近之人亦要谋杀自己。自经过李成此举,三桂更提心吊胆。以园中雇佣之人,实不分良歹,时所用的概令遣散,转在部下选心将士的子役,唯厚给薪,以结其心。其余有事要出府门,也不敢骑马,必乘暖轿,复将轿旁遮盖,并设副车数辆,以混人耳目。又追究引用李成之人,知是管理花木的张经,立即饬部下要拿。张经因李出那件事,知吴藩号令过严,必然罪及自己,即立行逃去。吴藩听得大怒,以为张经必然与李成同谋,即悬赏购缉张经。转迁怒张经家人子,一并拿来,并未讯问虚实,即押赴市曹斩首,见者皆为叹息。

三桂犹余怒未已。那回妆台上,见了圆圆,不免述及李成之事,并把杀了张经全家一事说出。复:“孤以匹马纵横天下,许多英雄豪杰也丧在孤手,今李成匹夫,敢此不,实在可恶。”圆圆:“大王且勿过怒。妾拼一言,恐全国之中李成之志者,不止李成一人也。”三桂:“孤亦猝未及防耳。鼠辈纵不惜命,难不知平西王能杀人耶”圆圆:“大王此言更差矣。试问国中大王的多,还是仇大王的多昔楚灵王剪灭诸邻,威震天下。及其殒命溪,军中竟无有垂悯之者,以人皆怨之故也。今大王虽有功于朝廷,而百姓实无颂德者,愿大王图救补末路,慎勿恃自矜也。妾敢决国中人与大王仇者,尚恒河沙数,伏愿大王衍。若逞一时之威,过兴杀戮,则结仇愈甚,更非大王之福也。”三桂听罢默然,惟心中依然未释。凡役藩府及随从左右的,固选用心;即委官调吏,亦非心人不遣。

即由部中准发赴任的,仍多截回,以是京中已生疑忌。且地方督,遇事必奏报入京,惟是云南省里的大吏,凡有事提奏,必先呈吴王看过,然拜折。

惟吴三桂凡有一事不奏报者,皆令搁置不行,故云南省内奏报绝少。至于国库出入,却自三桂到滇以,未曾报过入京。因是朝廷更为疑忌,以为平西王之封,不过故崇其爵号以酬勋绩,若举云南全土使三桂认为已有,将来尾大不掉,实在可虞。大会廷臣开议,撤回三藩兵权。

时康熙帝即位,人甚聪明,故谓诸臣:“本朝定鼎,以吴藩三桂及耿、尚二王立功最多。今天下太平,四方无事,徒縻饷项,既非所宜,且吴、耿、尚三王若坐拥藩封,兵权在手,设有意外,亦非所以善保其功名。今尽撤诸藩,使得休养林下,两全其美,诸卿以为何如”诸臣听得,皆相对不敢发言,大都惧一经撤藩,实反三藩之。故廷臣虽有对答,亦不过模棱两可,皆不敢决定。康熙帝:“今诸藩虽有恪守臣礼,惟亦有藐视朝廷者,想诸卿亦有所闻。今若稍存姑息,必养痈成患,不可不慎也。”诸臣听已,虽觉此言甚是,惟终不敢赞成。康熙帝此时见诸臣情景,料必有为难之处,意亦稍转。议先派大员,借巡视地方之名,觇看吴藩三桂举,然决夺。

诸臣亦以为然。此时吴三桂之子在京,已招为驸马,探得这点消息,即暗地以朝廷撤藩之意报知三桂,使早自设法。正是:只为藩王多跋扈,反天子起嫌疑。

要知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第十七回陈圆姬遗书谏藩邸吴三桂易祭明陵

话说朝廷立定主意,特派员以巡视地方为名,侦察吴三桂举。时吴三桂之子既在京中,即以这点消息,驰书报知三桂。不料三桂之子,时虽为驸马,但朝廷不过借此羁縻三桂之心,实则常惧其子间互传消息。果然自提议撤藩之,即事事关防吴驸马,故其驰报三桂之书,亦为其妻所得,呈诸朝廷。幸其书尚劝三桂勉尽臣节,是以朝廷亦不过问。单是吴三桂在云南,未尝不忖悉朝廷用心,已事事提心吊胆。

那一夏国相独藩府,谒见三桂。礼罢,国相:“某得京中消息,知朝廷有撤藩之意,不过以大王兵权在手,未敢决行耳。大王将何以处之”

吴三桂听了,似不大惊心,反向国相问:“卿何由知之”夏国相:“有赵良玉者,奉部文来任大理府,恐被大王阻不能赴任,故托朋致书于吾,请吾为之尽。吾因与谈及京中近事,赵良玉即以告吾,吾料此事甚确,大王总须留意。”吴三桂:“既有此事,何以不见吾儿报告以吾儿为驸马,又在宫廷行走,苟有此事,当必知之。但无论如何,撤藩此举实朝廷所必行,所争者迟早耳。”夏国相:“既为大王所知,某亦何待多言”吴三桂:“孤今始悔误之于始也。自借兵入关以,为朝廷驱除闯、献,平定各省,陈师缅甸,并成大功。某不过以当年不允以兵下江南,已为朝廷所忌,故立大功以固朝廷之心耳。”言已,又叹:“古人说得好:狡兔,走烹,飞尽,良弓藏。今天下太平无事,安用吾辈耶”夏国相:“大王之言是也。丈夫贵自立,苟不能俯首降心,自当早为之计,此则大王所知矣。”三桂笑:“孤之得幸全者,只恃此兵权未去耳。若一旦解去兵权,恐玉均俯首下心,而亦不可得。孤与卿等这颗头颅,谁复能保全耶孤亦思之熟矣。人以为孤为沉缅

(14 / 34)
吴三桂演义-明清两周志演义

吴三桂演义-明清两周志演义

作者:[清]不题撰人 类型:架空历史 完结: 否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